上海商网: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摄影术185年:“何为传统、如何当代”学术交流会在沪举办
“在摄影术诞生的第185周年,追光185——莲溪杯国际传统手工影像艺术交流展”于2024年11月23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的上海老相机摄影博物馆开幕。国内外传统手工影像艺术家、著名摄影评论家、传统手工影像研究学者、收藏家,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镇政府代表,共百余人齐聚上海老相机摄影博物馆,共同见证近200幅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传统手工影像作品的精彩亮相。开幕式后,本次评委之一、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顾铮教授主持召开了“何为传统、如何当代”为题的学术交流会。
展览现场。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研讨会
本次展览作品的创作主题涵盖纪实、观念、静物、风景等多个领域。制作工艺涉及蓝晒、湿版、铂金印相、手刷银盐、彩色树胶、碳素印相、蛋白印相、金印印相、针孔成像、一次成像片等诸多种类,更有多组采用创造性叠加不同工艺拍摄和制作的作品呈现,如胶片摄影结合手工版画印相、针孔摄影结合宣纸蓝晒等工艺的作品展出。
当天的交流会上,评委、嘉宾和参展艺术家们共同探讨了摄影传统工艺的艺术特性、在当下数字与AI影像时代视觉艺术呈现方式的选择与表达等多个话题。摄影原始语言与今日艺术思维的灵光在这一天融合与碰撞出璀璨之光。本次交流会的评委、嘉宾包括饭泽耕太郎、百赖俊哉、沈忠海、林路教授、钟建明教授、戴菲教授、张朴老师等,他们分别在摄影理论、教育、创作实践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贡献,就“何为传统、如何当代”为题从各自专业和身份发表了看法。
作品名:触感长城
作者:刘双发(中国)
工艺:手刷银盐
作品名:元《嘉禾八景图》宋韵之考之春波烟雨
作者:周向阳(中国)
工艺:蓝晒印相
作品名:《花非花》系列之“荷仙”
作者:马跃(中国)
工艺:宝丽来手工移膜
作品名:人面鱼
作者:石汉文(中国)
工艺:宝丽来手工处理
日本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饭泽耕太郎强调了摄影工艺的物质性,他认为:“胶片与数码摄影是不同的东西,摄影是一件实体,比如胶片材质等,而数码是一种数据,它不是一个物质”。同时他肯定了本次展览的物质性,并表示最大的感受是“在这次展览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方法,摄影传统工艺创作将继续持续下去。”随后,来自九州产业大学摄影影像学科的教授百赖俊哉根据他的教学经历分享了日本摄影教育的现状。他说,不仅是本次展览的许多作者,他的学生中也有大量使用胶片创作的。其中,用银盐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与中国只有年龄大的创作者才使用传统工艺的情况相比有些差异。同时,也有使用胶片和数码交叉创作的。传统影像工艺在日本年轻一代中复兴,并向着与数码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百赖俊哉表示,“数码和传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隔阂。”
中国影像艺术家、传统影像工艺研究者沈忠海从个人经历和实践出发,他认为:“古典工艺毕竟是过去式的东西,它需要在当今的语境下,在当今的思维方式下,成为一个呈现的载体。”他强调,“用古典工艺构建当代影像,当代艺术中才能产生不同的思想。”同时他提醒,“古典摄影工艺的创作者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应当与时俱进,构建当代影像。”他的这一观点引起在座许多同行的认可。顾铮说道:“技法可以是古典的,但呈现的面貌要是当代的。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技法,都需要有一个当代关切、对待现实、有一个个人的立场出发去关切和关注。”中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林路教授从摄影史的角度出发,表示随着当代相机科技的发展,若干年以后,摄影将剩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更便利的影像和进行严谨艺术创作的古典工艺摄影的两极。
作品名:Die Mauer
作者:Carles Mitja(西班牙)
工艺:铜凹版手工印相
作品名:Compass Statue
作者:Jorma Onkinen(芬兰)
工艺:针孔摄影
作品名:Last Light, Six-Mile Creek Ithacabsp;Ithaca NY
作者:Robert Poole(英国)
工艺:金印印相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原摄影系主任钟建明教授指出观看数字图像与现场看实物感受是不同的,并回顾摄影数字化后胶片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传统的工艺更适合像我们今天这个追光185的展览一样去呈现,不太适合大的尺幅。数字摄影和传统摄影应该共同并行做摄影艺术。”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摄影专业负责人戴菲副教授认为,传统工艺、古典工艺应该是摄影的基础。由于AI的介入,今天的摄影已经转化为多媒体艺术。古典工艺保留了摄影的语言性,包括它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如何成为一个学科的基础。他强调,“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我十分鼓励古典工艺,而且希望能在一定的范围和人群内去发展,这有助于摄影未来的生存,这是一个基点,不然摄影无法完成和其他的学科的对抗。”
本次“追光185”获奖的参展艺术家、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张朴教授带着学生来到现场,他分享了关于如何将古典工艺与当代影像表达相结合的见解,他认为这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学习古典工艺,研究其产品语言;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变化,为古典工艺带来更多可能性;第三阶段为带着问题意识,进行有社会思考的和有个人风格的创作。
作品名:即将消失的村庄
作者:刘小强(中国)
工艺:大画幅胶片、银盐放大
澎湃新闻编委高剑平作为嘉宾从新闻摄影的角度出发,指出新闻摄影中记者的新闻性和摄影能力难以均衡的问题,并认可传统摄影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大的特性。在今天,传统摄影像是一个奢侈品。关于本次展览的评选,澎湃新闻记者吴栋向大会提出问题:这次评选的标准是偏物质性的,但是评委在评选阶段又是通过网络上的电子文件进行评判、定夺,如何看待这种想象? 本次活动的策展人王骅回答了展览的评选标准和过程,指出本次展览的特殊性是,五位评委中有三位评委都在国外,没有办法做到让每一位评委都看到原作更多的特质,因此,只有通过数字影像发给每一位评委,并把每一位摄影师的投稿阐述文字调整精简到300字左右,并翻译成英文附在数字影像投稿文件后交给评委,以作评判要素之一。王骅强调组委会会尽量让评委多了解作品形式、工艺与创作意图,确保评选在公平公正标准下展开,虽然每一位评委对摄影、对工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对作品的评分会有一些差异。最后他表示“希望古典工艺、传统手工影像工艺,作为一种技术和表现手法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下的艺术创作里面。”
作品名:游学记
作者:张朴(中国)
工艺:彩色树胶重铬酸盐印相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会,与会者共同探讨了传统手工影像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为古典工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